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历史脱口秀:从三皇五帝到溥仪 > 第79章 一根毛发引发的血案:杨朱,史上被黑得最惨的护毛大使

第79章 一根毛发引发的血案:杨朱,史上被黑得最惨的护毛大使(1/3)

    您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,高举一块写着标语的牌子——“我的毛我做主!休想拔一根!”

    路人纷纷侧目,对您投来鄙夷目光:“自私!怪人!”其中有人还低声嘲笑:“嘿,这不是那位传说中的杨朱吗?”

    没错,我是杨朱,战国思想家中的另类明星。各位只需翻开尘封的历史课本,便能窥见对我的普遍评价:“杨朱者,极端的个人主义巨擘也。”更荒唐的是,有人在我名字旁边注解道:“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”。多么简洁的一句话,却如同泼墨山水画中最为浓郁的一笔,成为我永恒的“历史标签”,仿佛一帖醒目的膏药牢牢贴在了我的脑门上,宣告我是个十足的吝啬鬼兼“无公德”人士。

    试想一个画面:烽火连天的乱世,一位峨冠博带的士人,面对泱泱苍生慷慨陈词“拔一毛……不为!”台下观众怕是要当场扔鸡蛋了。于是世人皆云:此人吝啬、自私、冰冷无情。后人更直接封我为“一毛不拔大师”。这简直是历史冤案啊!若我有灵,只怕千年都难以洗刷这冤屈,恐怕要悲愤得在历史长河里狂蹦乱跳!

    某年月日,江湖间最热络的“仁义大讲堂”里,人声鼎沸,喧若闹市。儒家门徒们正在高唱集体赞歌:“仁义值万金!奉献最光荣!”席间突然有个人站起,一脸困惑地问道:“倘若您们引以为傲的万世英主大禹,他腿上的毛、脚底的老茧若真能拯救天下,各位儒家志士们是否乐意让出您的玉腿?”一时间嘈杂的大厅顿时寂静无声,所有人仿佛被石化了。连旁边专心抄写“克己复礼”笔记的孟老先生都错愕得握断了毛笔,墨汁溅了满衣襟都是。问问题的是谁?正是以“损己利人”理论而声名狼藉的我——杨朱。全场如炸锅般哗然。

    这问题看似刁钻荒谬,却如一柄锋利的刀子,切入了儒家道德系统的关键——“己”与“他”那难以调和的边界究竟在哪儿?倘若奉献是光荣的、值得赞美提倡的美德,那么奉献的标准应当如何定?是以头发为限?还是以双脚为尺度?甚至以生命为最终界线?

    看官们,这不是我凭空臆造的荒唐诘问,正是千百年来悬而未决的实际困境。所谓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”,若作为要求个体的道德准绳,岂非最终演化为对合理个人权利的扼杀?——君不见,曾有“无私奉献模范”,积劳成疾而早逝,留下父母晚景凄凉,妻儿无依无靠。媒体颂扬之后,是否追问过这份“奉献”的边界何在?生命已终,奉献已绝,这“模范”最终是利人还是损人?

    “拔一毛而利天下”的悖论便由此展现:一旦开启道德上的“拔毛”许可,何处才应是尽头?今日拔你一毛,利天下而无损于己,似乎很划算。明日也许要求割一指甲,后日或许要一只小指,再后来一只臂膀亦未必不可割让——“利天下”嘛,理由冠冕堂皇,何忍拒绝?

    在当代社会,诸多所谓“福报工作制”“加班光荣论”等等令人闻之窒息的口号,实如鬼魅般的“集体主义”幻影反复现身,将“奉献”神圣化——当企业要求“顾大局”,是否意味着员工应牺牲健康、割舍家庭欢聚时光?当社会呼吁“顾大局”,是否民众应无休止妥协于不合理的规则、舍弃应有的权益?这步步吞噬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根须,如温水煮青蛙般令人无法喘息,最终只剩下虚弱与苍白的一群灵魂,麻木地为他人所驱使。

    杨朱所惊惧者,正在于此。拔去一毛如失去无足轻重之物,然而其象征的意义无比深远:每一份索求皆有充分之“利天下”的堂皇借口时,个体本身便岌岌可危了,将如流沙上筑塔般最终轰然倒塌,所谓“天下”亦终为虚妄。

    在我杨朱寂寂无闻之时,这世界已有诸多高调的理论派别活跃于聚光灯下。那些墨家学派如打了鸡血般兴奋地大喊:“兼爱!兼爱!要兼爱天下所有苍生!愿意摩顶放踵,利天下,吾往矣!”话音未落,已有墨者扑向洪水汹涌之地筑坝救民,全然不顾双腿已遭激流刮出条条伤口,血流如注。

    儒家也不肯示弱,紧跟着登场亮相:“仁者爱人,义者宜也!克己复礼为仁!”说着,一众儒生已经摆好端庄坐姿,开始争辩“三年丧”是否符合最完善的礼仪守则——父母过世,儿子该悲伤到什么程度?该哭几天才算合礼?甚至哭嚎的音调高低与节奏长短皆需考究,竟争鸣成一种“悲痛学术”。殊不知真情之伤痛早被这些繁琐礼教扼杀了本质。

    而我,杨朱,只是蹲在学术殿堂幽暗的角落里,抚摸着手中的一根白发,满心忧虑地在思考最基础的命题:“我是谁?何以为我?”在诸位大师口若悬河地大谈如何“拯救万民”“重塑天下”之际,竟然唯独忘了探究自身!犹如一个饥肠辘辘的食客拼命争论米其林餐厅的菜式装盘艺术,却忘记了盘中最需要补充的是食物本身。

    墨家那种“全天下苦痛都揽入怀中”的模式,令我感到惶恐。若连路边的猫猫狗狗都要施予无差别的爱,岂不是要耗尽一切精力?况且“利天下”的口号何其响亮,但具体到个体行动界限却含糊不清,只知盲目牺牲,焉知不会在道德高调中迷失自己的本来面目?

    再看儒家的“仁义礼教”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