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九书库 > 三国:开局结拜关羽,专刀天选者 > 第225章 兵临伊阙关

第225章 兵临伊阙关(1/2)

    “诸位!诸位!”

    何进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慌,

    “祸事了!祸事了!那荆州刘俊,竟……竟引数万虎狼之师北上,已过鲁阳!

    不日便将兵临城下!其军容鼎盛,来势汹汹!这……这如之奈何?如之奈何啊?!”

    何进环视堂下,目光首先投向站在首位的司隶校尉袁绍。

    袁绍字本初,出身汝南袁氏,声望颇高,此刻虽面色凝重,但尚能保持镇定。

    袁绍深吸一口气,出列拱手道:

    “大将军,稍安勿躁。刘俊此举,虽出人意料,然其打出的旗号乃是‘奉诏勤王,匡扶社稷’。

    眼下陛下病危,国本未定,正值敏感之时。

    若我军贸然以武力阻拦一支手持王命旗牌的骠骑大将军军马,于礼不合,于法无据。

    更会授天下以口实,谓大将军挟持幼主,阻塞王路。此乃下策!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继续分析,语气沉稳:

    “为今之计,上策乃是以静制动。可遣使犒劳其军,准其依制入京。

    刘俊初来乍到,在京畿并无根基,我等正好可借此观察其真实意图。

    若其果真为匡扶社稷而来,或可引为奥援,共定朝局;

    若其心怀叵测,在京畿重地,我等占据地利人和,再行应对亦不为迟。

    当务之急,是立刻加强皇宫禁卫,尤其是嘉德殿和长乐宫的守备,同时严密监控刘俊军一举一动。

    稳住阵脚,方为上计。”

    袁绍的建议相对稳妥,符合多数士大夫“重名分、讲规矩”的想法,堂上不少文官纷纷点头称是。

    然而,袁绍话音刚落,一个阴恻恻的声音便从角落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和焦虑。

    发言者乃是中常侍蹇硕派来的心腹宦官,代表宫内势力。

    “袁本初此言,未免太过书生意气,一厢情愿!”

    那宦官尖着嗓子道,

    “刘俊是何等人物?那是平定黄巾、席卷荆襄的枭雄!其心岂是区区‘勤王’二字所能框限?

    他若入京,凭借其强兵悍将,这洛阳城,还有大将军和皇后娘娘说话的地方吗?

    届时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!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?!”

    他转向何进,语气带着煽动性:

    “大将军!切不可听信腐儒之见,自缚手脚!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!

    为今之计,应火速以大将军府令,传并州刺史丁原、前将军董卓等部,即刻加速入京。

    以‘共卫京畿’为名,合兵一处,共御刘俊!

    唯有以实力对抗实力,方能保住眼前之位,护得皇子周全啊!”

    这番话,赤裸裸地点破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。

    他们需要外援来制衡刘俊,同时也借此加强自身在洛阳的武力存在。

    堂内顿时分为两派,一派以袁绍为代表,主张谨慎接纳,以观后效;

    另一派则附和宦官,力主调兵对抗。双方引经据典,争论不休,声音越来越高。

    何进听着两边的争吵,更加心烦意乱,肥胖的身躯微微颤抖。

    他既担心刘俊入京后,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性命,又害怕强行阻拦会背负恶名,引发更大的动荡。

    更对调用丁原、董卓等边军入京可能带来的后果心存疑虑。

    何进优柔寡断的性格在此刻暴露无遗,搓着手,喃喃道:

    “这……让吾再思量思量,再思量思量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刘俊亲率的北征大军,一路势如破竹。

    在司隶南部诸县望风归附的顺遂中,抵达了洛阳城南最后一道,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屏障——伊阙关。

    伊阙关,因伊水从中穿过,两岸山势如阙而得名。

    关城依山傍水而建,城墙高厚,扼守着宛洛古道的咽喉,地势极为险峻。

    大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势。

    守关大将乃是何进的心腹爱将,姓张名超,麾下有五千司隶精锐,装备精良。

    他们据险而守,显然已做好了抵抗的准备。

    荆州大军在关前数里外依地势扎下连绵营寨。

    刘俊在白起、典韦、张辽、魏延、徐晃等大将以及荀彧、郭嘉两位谋士的簇拥下。

    策马来到阵前,仔细观察这座雄关。

    只见关墙之上,旌旗林立,守军甲胄鲜明,弓弩齐备,滚木礌石堆积如山,防守森严。

    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关隘之间。

    白起目光冷峻地扫过关城防线,沉声对刘俊道:

    “主公,伊阙关险,名不虚传。这张超是何进心腹,抵抗意志坚决。

    若强行攻关,我军虽能破之,然伤亡必重,且耗时日久,恐贻误战机,更让洛阳城内有所准备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指向西侧连绵的轩辕山:

    “末将建议,可派一支精锐,轻装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