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成了平整,众多的有人无人战舰、各种中小型民用飞船等,便如同雨点一般降落了下去,直接停泊到了星球地表。
然后巨大的“遮阳棚”便开始出现。
在坚硬的强核材料骨架支撑之下,这种遮阳棚一个便有数千平方公里的面积,高有数百米,其上还覆盖上了一层厚重的岩石防护层,将这些飞船完善的保护了起来。
接下来便是大型飞船的处置了。
它们的质量太大,体型也太大,就算是重力微弱的矮行星,也没有办法直接降落。
这一部分飞船,包括那些大型居住飞船等,则被李青松集结起来,全部进入到了数颗大行星的环绕轨道上,在那里围绕着大行星旋转。
安置好自己的飞船,李青松便进入到了等待之中。
一年时间悄然过去,间隔总计约30光年距离,那颗明亮的红色恒星仍旧平静。
时间一年接一年流逝着,李青松毫不心急,仍旧在耐心的等待着。
他便这样一直等待了14年时间。直到此刻,科考船中的中微子望远镜忽然间探测到了来自于G76星系方向的一些高能中微子。
无论方向、能级俱都符合预期。
而中微子,是即将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标志物。因为它们穿透力太强,在其余能量还未爆发出来之前便可以提前离开,向周围空间传播。
探测到了符合预期的中微子,便意味着超新星爆炸最多在10个小时之内发生!
李青松精神一振。
这场由自己亲手造就的超新星爆炸终于要来了!
这一刻,在李青松的指令之下,那些原本环绕大行星运转的大型飞船全部开始向着大行星背对G76星系的一面汇聚,然后猛烈减速,将自身固定在了背面,不再移动。
这样一来,这些飞船便等同于将面前的庞大行星当成了盾牌,可以借助它来抵御后续狂暴的超新星辐射冲击。
当然,这还会导致一个问题,那便是失去了环绕速度,这些飞船便会受到行星引力影响,从而具备下坠的趋势。
但这可以通过自身喷射来抵消,短时间内不会对这些巨型飞船造成影响。
安置好了自己的这些飞船,李青松早就已经提前准备好的数万台各类型望远镜,譬如可见光望远镜、伽马射线望远镜、X光、红外望远镜等,全部发射到了太空之中,全部对准了G76星系方向。
既然要进行观测,那就必然不能进行遮挡。而这样一来,面对超新星能量的冲击,这些观测设备必然会出现大量损坏。
但为了能尽可能的收集超新星爆炸的详细数据,付出几万台大型科研装备,李青松也认为是值得的。
在此之外,其余的一些探测器,譬如中微子望远镜、引力波探测器等,也全部进入到了工作状态。
时间便在李青松略微有些期待的心情之中慢慢流逝。
在探测到第一批中微子之后第六个小时,李青松的所有探测设备同时看到,G76恒星忽然间明亮了起来,其亮度在一瞬间之中提升了亿万倍!
这一刻,李青松所停留的这整个星系都被照亮。
那些远离恒星,只能接收到极少数本星系恒星能量的黑暗、冰冷的矮行星,在这一刻,其面对G76星系一侧的大地也被完全照亮,如同朝阳初升一般,亮如白昼。
间隔30光年,约280万亿公里的距离,面对着这颗爆炸的超新星,这里仍旧被完全照亮了!
不仅如此,李青松还看到,原本已经被冰冻了几十亿年时间的水冰、干冰、甲烷乙烷等固体,在这来自280万亿公里之外的能量的照射下,也开始有了融化升华的趋势。
便连体积与质量俱都十分巨大的类木行星,在这一刻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。
无穷无尽的高能辐射粒子汹涌而来,如同打磨机一般,为这巨大气态行星的外层大气赋予了更高的能量,将它们硬生生的从星球之上剥离,然后压向后方,形成了一条淡淡的慧尾。
在这辐射热量的影响之下,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外层大气被迅速加热,进而导致了剧烈的大气运动,刹那间,速度达到了数倍音速的狂猛飓风便席卷整颗星球。
便连它的磁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。李青松看到,这颗行星的两极出现了前所未有巨大的极光,如同一条条鞭子一般,在大气层之中威风凛凛的甩动着。
就算是这个星系的主星,那颗恒星,在这来自超新星的狂暴能量到达的一瞬间,其恒星活动也前所未有的剧烈了起来,耀斑、黑子、日珥物质抛射等等接连发生,更加剧了这一星系的混乱。
在极短时间内,这个星系之中的背景辐射强度便提升到了原来的一千倍以上。
幸好,李青松早已经提前将所有防护力较弱的飞船藏在了星球上,表面上还盖了厚重的防护层。位于太空的大型飞船,也因为需要防护的质量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