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为固守城池,不再出战。
东吴,曹魏两边战事,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。
不表。
……
就在东吴与曹魏战事,打得如火如荼之时,齐国方面也加紧了自己这边的准备工作。
李翊一面使人抓紧从江夏撤走军马,麻痹周瑜。
一面又使已经到了汝南的淮南军,不要在庐江、汝南两地的边境游荡,防止吴人起疑心。
而是让淮南军直接回九江去,待到用兵之时,直接便可从合肥出发。
自肥水而入,即可直下庐江。
至于汝南之地,李翊则发书上谏刘备。
希望他能够为汝南再增益一支军马。
并表示,只要刘备派得人够多。
李翊他就有把握不费一兵一卒,仅通过军事压力,逼迫庐江吴人投降。
刘备在徐州,听说李翊下令撤回了军马,惊得目瞪口呆。
正欲使人去问李翊为何如此,不想李翊主动使人来了。
当即便问,寡人让丞相陪孔明南下,是辅助他收取荆州的。
结果丞相不取荆州,改取庐江,舍本逐末,何也?
李翊乃亲笔手书一封,答复刘备。
刘备得其书,书略曰:
“臣翊顿首再拜,谨奏齐王千岁:”
“臣观天下之势,欲制东吴,必先取庐江。”
“庐江者,吴之咽喉,荆州之锁钥也。”
“今周瑜倾兵西进,与曹仁争荆襄之地,江东空虚,此天赐良机。”
“庐江太守朱治,虽据坚城,然性怯而寡谋。”
“若得大王再益臣一军,屯于汝南,示以兵威,则可不战而屈其兵。”
“彼见大军压境,内无援军,外绝归路,必束手来降。”
刘备不解,认为李翊手上已有五万大军,为何还要让他继续增益兵马?
打仗不要钱啊?
李翊则是解释了,增益兵马,是为了给吴人施压。
虽然耗费的钱粮更多,但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庐江,不就等于是间接的“花钱买地”吗?
这符合《孙子兵法》里的,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
后半段,李翊则开始解释,为何不去取荆州,而改打庐江。
“若下庐江,则断周瑜归路,使其荆州之师孤悬江北。”
“孙权以幼主上位,兵权不出于己,其必不敢纵周瑜在荆州专权。”
“如此吾等便握江东门户,日后进可攻,退可守。”
“纵周瑜侥幸夺得荆州,亦成无根之木。”
“孙氏又岂容大将拥兵在外?”
“若周瑜不还荆州,则形同叛逆。”
“不肖我等发兵,孙氏自乱矣。”
“若还荆州,则我军唾手可得,岂不尽善尽美?”
“故臣请增兵,非为浪战,实欲以威服人。”
“兵多则势重,势重则敌惧,敌惧则降。”
“愿千岁察之!”
“臣翊诚惶诚恐,谨奉表以闻。”
“建安十一年冬。”
刘备看完李翊的书信,连连拍手称赞。
如果李翊的计划能够实现,那他不仅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荆州。
还能将淮南之地,尽数收入囊中。
双喜临门呐!
刘备喜出望外,拿着李翊的书信,传于左右心腹之人。
“……诶呀,读李相文字,正如饮醇醪,令人不觉自醉呐。”
刘备伸展了一下腰肢,似向众人炫耀一般,大肆吹捧李翊。
仿佛在说,你们看我家丞相。
与我相交十多年,即便如今已经位高权重了。
人家的书信文字,依然恭敬谨慎,条理清楚。
这就是子玉,这就是寡人的丞相!
在炫耀完,刘备便聚众商议,谁去为李翊助威。
这可以说是一份白捡的功劳。
毕竟李翊明确说了,此一行,只为“秀肌肉”,不为作战。
如此一来,将领们不仅不会损害武器装备,手下也不会死人。
等拿下庐江后,就是一份军功。
不可不谓美差。
于是,众将纷纷请缨,表示支援李相吾辈义不容辞!
刘备又岂不知众人心思,当即唤关羽过来,道:
“云长可引青州兵,前往汝南。”
此前汝南之战,得胜而回,关羽军部并未急着回青州。
而是先留在了徐州,三兄弟叙叙旧。
不想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。
刘备派关羽去,正好也有理由。
人关羽此前总督南方军事,就是在汝南。
而且人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正好符合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