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为而成(不强行而成就——如顺规律而动,事自天成)。
第四十八章
(聚焦“学习与悟道界域”:知识需积累,规律需减损,两者各有其律)
为学日益(求学需每日积累——如积土成山,合“学进”之律);
为道日损(求规律需每日减损——如去伪存真,合“道简”之律)。
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(减损到极致,达到“不强行”的状态),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无为而无不为(不强行,却无所不成——如庖丁解牛,顺其肌理)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(治理天下常靠“不折腾”——如天地不言,万物自荣),
及其有事(若刻意折腾),不足以取天下(就不配治理天下——违社会自安之律)。
第四十九章
(聚焦“治理者心术界域”:治理者需顺民心,弃己意,观“众心”而应之)
圣人无常心(圣人没有固定的私心——如明镜不存己影),以百姓心为心(以百姓的心愿为心愿——如医者以病人痛为痛)。
善者,吾善之(对善者,善待之——顺其善性);
不善者,吾亦善之(对不善者,亦善待之——导其向善,合“人性可化”之律);
德善(这是“善”的规律:善待能生善)。
信者,吾信之(对信者,信任之——顺其信性);
不信者,吾亦信之(对不信者,亦信任之——导其向信,合“人心可安”之律);
德信(这是“信”的规律:信任能生信)。
圣人在天下(圣人治理天下),歙歙焉(收敛己意,如春风入林,不扰其静),为天下浑其心(让天下人的心归于本真——不被妄念分扰)。
百姓皆注其耳目(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——各顺其性),圣人皆孩之(圣人视他们如婴儿——不加苛责,任其自长)。
第五十章
(聚焦“生命界域”:生死是自然循环,不贪生、不惧死,顺其规律则安)
出生入死(人从生到死——如草木从荣到枯,自然之律)。
生之徒(生的同类),十有三(占十分之三——顺应生之规律者);
死之徒(死的同类),十有三(占十分之三——违逆生之规律者);
人之生(人活着),动之于死地(却因妄动走向死亡),亦十有三(也占十分之三——不知“生需静”之律)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(为什么?因过分追求“生”的丰厚——如贪食、贪色,耗竭生机)。
盖闻善摄生者(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),陆行不遇兕虎(在陆地走不遇猛兽——非避之,乃与物无争,合“兽不犯静”之律),入军不被甲兵(参军不被兵器伤——非躲之,乃与人为善,合“人不害和”之律)。
兕无所投其角(猛兽用不上角——因不触其怒),虎无所措其爪(猛虎用不上爪——因不激其凶),兵无所容其刃(兵器用不上刃——因不招其害)。
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(为什么?因他没有“必死之地”——顺生命规律,不违逆,故无危)。
第五十一章
(聚焦“养育界域”:规律生养万物却不主宰,观其“不居功”而知养育之律)
道生之(规律生万物),德畜之(德性养万物),物形之(物质成其形),势成之(时势成其功)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(故万物都尊崇规律、珍视德性——如草木尊阳光、贵雨露)。
道之尊,德之贵(规律的尊崇,德性的珍贵)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(不是谁命令的,而是自然如此——如四季轮转,本然规律)。
故道生之,德畜之(规律生养,德性培育):
长之育之(成长它、养育它),亭之毒之(安定它、成熟它),养之覆之(滋养它、庇护它)。
生而不有(生养不占有),为而不恃(施为不倚仗),长而不宰(引领不主宰),是谓玄德(这是深藏的养育规律——不居功,故功久)。
第五十二章
(聚焦“本源认知界域”:把握万物本源,即可知其末梢,循“始”而知“终”)
天下有始(天下有本源——如树有根,水有源),以为天下母(作为天下的根源)。
既得其母(把握了根源),以知其子(就可知其末梢——如知根性,可知树形);
既知其子(知其末梢),复守其母(再守住根源),没身不殆(终身无危险——如树守根,不被风拔)。
塞其兑(堵住感官的孔窍——如闭目不贪色),闭其门(关上欲望的门户——如闭口不贪味),终身不勤(终身不劳累——不被外境扰)。
开其兑(打开感官),济其事(强做其事),终身不救(终身不可救——被外境牵,违本源之律)。
见小曰明(见细微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