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塔木德》是犹太民族的智慧典籍,里面有一句话影响了无数犹太人:“不要说‘他比我有钱’,要说‘我比他差了时间,未来我会比他更有钱’。”
这种“财富正执”,让很多犹太人在贫困时也不放弃对财富的追求。比如犹太商人洛克菲勒,小时候家里很穷,父亲是个游手好闲的人,母亲靠做针线活养家。但洛克菲勒的母亲常对他说:“你不是穷孩子,你只是还没找到赚钱的方法。”
这句话在洛克菲勒心里种下了“正执”的种子——他认定“我能成为有钱人,只是需要时间”。16岁时,他开始找工作,连续被拒绝了8次,有人说“你这么小,还想做文员?”但他没放弃,第9次终于找到了一份簿记员的工作。
工作后,他每天记录收支,学习商业知识,哪怕工资很少,也会攒一部分钱用来“寻找机会”。后来,他进入石油行业,经历过油价暴跌、同行打压,但他始终坚信“我能把石油生意做好”。最终,他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,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。
《塔木德》里还有一句话:“一个人的财富,不是看他现在有多少钱,而是看他相信自己未来能有多少钱。”这句话正是“财富正执”的精髓——没有“我能富裕”的信念,再怎么努力攒钱,也只会停留在“满足温饱”的层面;有了这个信念,才会主动寻找机会、承担风险,最终实现财富跃迁。
三、养:没有“正反馈滋养”,再坚定的正执也会“枯萎”
如果说“正执”是种子,那么“养”就是阳光和雨露——没有阳光雨露,种子再饱满,也发不了芽、长不成树。很多人有“正执”,却因为得不到正反馈,慢慢变得怀疑自己、放弃努力。
我们做第三个比喻:“养”就像给植物“定期浇水”。
你种下一颗向日葵种子,相信它能开花(正执),但如果只种不浇水(不养),种子会干死;如果偶尔浇水(偶尔正反馈),种子可能发芽,但长不高;只有每天定时浇水(持续正反馈),种子才能长成能开花的向日葵。
接下来,我们用3个案例,看“正反馈”如何滋养“正执”:
案例1:稻盛和夫的“阿米巴经营”——用正反馈让员工“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”
稻盛和夫是日本“经营之圣”,他创办的京瓷和KDDI都进入了世界500强。他的经营哲学里,有一个核心就是“用正反馈滋养员工的正执”——也就是“阿米巴经营”模式。
传统企业里,员工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,老板只会说“你要好好干”,却很少给具体的正向反馈。久而久之,员工的“正执”会淡化:“我只是个打工的,干好干坏差别不大。”
而稻盛和夫的“阿米巴经营”,把公司分成很多小“阿米巴”(小团队),每个阿米巴都有自己的收支报表。每天,团队成员都能看到“今天我们赚了多少钱”“我们的效率比昨天高了多少”;每个月,公司会表彰“业绩进步的阿米巴”,不仅给奖金,还会让团队负责人分享经验。
比如,有一个负责生产陶瓷零件的阿米巴,刚开始效率很低,成员都觉得“我们做的零件没人要”。但通过报表,他们发现“只要把废品率降低1%,每个月就能多赚5万日元”。他们开始改进工艺,第一个月废品率降低了0.5%,稻盛和夫亲自去鼓励:“你们做得很好,再努力一点就能达到目标!”
得到正反馈后,团队更有动力了,第二个月废品率降低了1.2%。成员们终于相信“我们的工作能创造价值”,正执被彻底激活——后来,这个阿米巴成了公司的“明星团队”。
稻盛和夫曾说:“要让员工相信‘自己的工作有意义’,就要让他们看到‘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结果’。”这句话正是“养”的核心——正反馈不是“空口夸赞”,而是“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价值”,进而强化“我能创造价值”的正执。
案例2:职场新人小张的“PPT逆袭”——从“我不会做PPT”到“我是PPT高手”
小张刚入职时,最害怕的就是做PPT。第一次给领导汇报,他熬了3个通宵做的PPT,被领导批得一无是处:“你这PPT逻辑混乱、排版难看,怎么给客户看?”
小张很沮丧,但他的直属领导没否定他,而是说:“你的内容很扎实,只是排版和逻辑需要调整。你看,把这页的重点放在前面,用图表代替文字,会更清楚。”领导还帮他改了第一页,说:“你按这个思路改,改完我再看。”
小张按领导的建议改完后,领导说:“比上次好多了,逻辑清晰了很多,继续加油!”这句话给了小张很大的鼓励——他开始主动学习PPT技巧,每次改完PPT,都会找领导或同事提意见,哪怕只是“这页配色不错”“这个图表很直观”的小反馈,他也会记下来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慢慢的,小张的PPT越做越好。有一次,他做的PPT被客户表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