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小张,不仅不害怕做PPT,还会主动帮同事改PPT。他说:“如果当初领导只批评我,我可能早就放弃学PPT了。正是那些小反馈,让我觉得‘我能做好’。”
关键启示:对职场人来说,“养”就是“小步正反馈”——不需要“你做得完美”的大奖赏,只需要“你这次比上次好”的小肯定。这些小肯定会像“水滴石穿”一样,慢慢强化“我能做好这份工作”的正执。
案例3:游戏化学习APP的“正反馈设计”——让孩子“主动想学习”
现在很多家长都头疼孩子“不爱学习”,但有一款叫“可汗学院”的学习APP,却让很多孩子主动每天学习——核心就是“用游戏化的正反馈滋养孩子的正执”。
这款APP的设计很简单:孩子每学完一个知识点,会得到一个“星星”;每攒够10个星星,会解锁一个“小徽章”(比如“数学小能手”“阅读达人”);如果连续学习7天,还会得到“坚持小勇士”的称号。
比如,一个孩子学英语单词,刚开始记不住,很烦躁。但当他第一次记住5个单词,得到第一个“星星”时,APP会弹出一句:“你真棒!已经记住5个单词了,继续加油!”孩子会觉得“原来我能记住单词”,于是想再记5个,拿第二个“星星”。
慢慢的,孩子的“正执”被滋养起来——他不再觉得“学习英语很难”,而是觉得“学习英语能拿徽章,很有趣”。有家长反馈:“我家孩子以前每天要催着学英语,现在每天主动打开APP,说‘我要拿今天的星星’。”
这款APP的创始人萨尔曼·可汗说:“学习本身是快乐的,但很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,是因为他们只看到‘没学会’的负反馈,没看到‘学会了’的正反馈。”这句话点透了“养”的本质——正反馈能把“痛苦的任务”变成“快乐的目标”,让“正执”在快乐中越来越坚定。
四、护:没有“负反馈隔离”,再饱满的正执也会“被摧毁”
如果说“正执”是幼苗,“养”是阳光雨露,那么“护”就是“防冰雹的棚子”——没有这个棚子,哪怕幼苗长得再壮,一场冰雹也能把它砸断。很多人有“正执”,也得到了正反馈,却因为没做好“护”,被负反馈击垮。
我们做第四个比喻:“护”就像给手机“装防护壳”。
你的手机有流畅的系统(正执),也定期充电(养),但如果没装防护壳(不护),不小心掉在地上,屏幕可能会碎,手机就用不了;装了防护壳(护),哪怕掉在地上,也能减少伤害,继续使用。
接下来,我们用3个案例,看“护”如何守护“正执”:
案例1:董明珠的“自主研发正执”——远离“没必要做研发”的负反馈
董明珠接手格力时,格力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,主打产品是空调。当时,很多同行都在“组装空调”——买别人的压缩机、电路板,自己组装后卖出去,利润低但投入少。有人劝董明珠:“咱们也别做研发了,买别人的零件组装,省心又赚钱。”甚至有高管说:“格力这么小,根本没能力做自主研发,做了也是浪费钱。”
这些都是“破坏性否定”的负反馈——如果董明珠听了,格力可能永远只是一家“组装厂”。但董明珠很清楚:“自主研发是格力的根,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早晚会被淘汰。”她果断“护”住自己的正执:
- 把劝她“别做研发”的高管调离岗位,避免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团队;
- 对外界的质疑,她只说一句话:“格力会用结果证明,自主研发是对的。”
- 每年把公司利润的10%投入研发,哪怕前几年没看到成果,也不减少投入。
终于,格力研发出了自己的压缩机,空调质量大幅提升,销量越来越好。现在的格力,成了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之一,董明珠也成了“中国制造业女王”。
董明珠曾说:“别人说我固执,其实我是知道自己要什么。如果别人说什么我都听,格力走不到今天。”这句话正是“护”的核心——面对“摧毁正执”的负反馈,必须“固执”一点,主动隔绝,才能守住自己的方向。
案例2:作家JK罗琳的“哈利波特之旅”——远离“你的书没人会看”的负反馈
JK罗琳在写《哈利波特》之前,是一个单亲妈妈,靠救济金生活。她白天照顾孩子,晚上在咖啡馆里写《哈利波特》,花了5年时间才写完第一本。
写完后,她把书稿寄给了12家出版社,结果全部被拒绝。有一家出版社说:“你写的是魔法故事,只有小孩会看,成年人不会感兴趣,没人会买。”还有一家出版社说:“你一个单亲妈妈,还想当作家?别做梦了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这些负反馈足以击垮很多人,但JK罗琳没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