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头也跟着学选种,他拿着个小筛子,学着刘婶的样子筛豆种,却把饱满的粒也筛了下去。“傻小子,筛眼得对着光看,” 王大叔笑着拿过筛子,“大粒的豆得用粗眼筛,小粒的用细眼筛,像给豆子‘分大小床’,才筛得对。”
小石头学着换了粗眼筛,果然筛得整齐了,他举着满筛的豆种喊:“俺选的种明年能长高高!” 引得大伙都笑。
公孙矩帮着晒种,把选好的种子摊在向阳的竹席上,时不时翻一翻,让每粒种都晒到太阳。“晒种得选晴天,” 他看了看日头,“上午晒两时辰,下午晒两时辰,晒透了才好存,不然容易发霉。”
“俺家的稻种有点少,能跟你家换点不?” 南头的赵婶拎着半袋稻种过来,有点不好意思地问。刘婶赶紧往她袋里添种:“拿去种,明年收了稻,再还俺点就行!”
“俺家的麦种有点潮,能借你家的竹席晒晒不?” 北头的孙叔抱着麦种过来。张大哥赶紧把竹席挪出块地方:“放这晒,俺帮你翻,晒透了才好存。”
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手里捧着本《农桑辑要》,指着里面的图:“你们看,古人选种也讲‘筛、挑、晒’,跟咱现在一样,这就是‘好种出好苗,好苗结好粮’的理。”
选完种,大伙把种子分装成小袋,写上作物种类和选种日期,存进粮仓的干燥处。王二愣子锁上仓门,拍着门笑:“明年开春,就靠这些好种了!准能再丰收!”
三、冬肥积制的热乎劲
进了九月,天渐凉,列国的人又忙着积制冬肥 —— 冬肥积得好,来年地才肥。秦国的汉子推着粪车,往积肥坑倒农家肥;楚国的农妇挎着竹篮,捡田埂上的腐叶;鲁国的田夫挑着草木灰,往肥堆上撒。积肥坑边热闹得很,倒粪的 “哗哗” 声、捡叶的 “沙沙” 声、说笑的 “哈哈” 声缠成团。
“这冬肥得拌得匀,像给地‘做营养餐’,” 秦国的老农夫往肥堆里拌稻草,“粪肥劲足,腐叶软和,草木灰调碱,三样拌在一起,地才肥,苗才壮。”
王二愣子也推着粪车过来,车轱辘 “咕噜咕噜” 响,他倒完粪,拿起木锨翻肥堆,汗珠子滴在肥堆上,转眼就没了。“俺这粪是家里的牛粪,攒了大半年,劲足得很!” 他擦着汗笑。
公孙矩帮着修积肥坑,把燕国的石板铺在坑底防漏,又在坑边加了层楚国的竹篱笆挡土。“这坑得挖深点,” 他往坑边插了根木杆,“深点能积更多肥,还能让肥腐熟得透,来年用着才好。”
小石头也跟着忙,他帮着捡腐叶,虽然捡得慢,却捡得干净,连藏在草里的小叶子都没放过。“俺捡的腐叶能肥地不?” 他举着满篮的腐叶问,脸上沾了点泥,像只小花猫。
“能!” 刘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,“你捡的腐叶软和,拌在肥里,地会更松,苗根好扎根。”
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的玉米粥还冒热气:“大伙歇会儿,喝碗粥再干!这粥是新玉米磨的,香得很!”
众人围过来喝粥,你一碗我一碗,小黄狗蹲在旁边,小石头也给它倒了点粥,它吃得尾巴直晃。“这冬肥积得好,明年地肥,收成就好,” 李掌柜喝着粥说,“咱这混着积肥的法子,比单家单户快多了,还拌得匀。”
积到夕阳西下,肥堆已堆得像座小山,秦国的粪肥、楚国的腐叶、鲁国的草木灰拌在一起,透着股腐熟的土香。王二愣子拍着肥堆笑:“这肥够明年半亩地用了!准能长好庄稼!”
四、邻里互助的暖光景
冬闲前,列国的人还忙着帮村里的孤寡老人修粮仓、晒粮食。东头的张大爷年纪大了,粮仓漏了缝,秦国的张大哥带着人帮他补仓;西头的李奶奶晒不动粮,楚国的刘婶带着人帮她把粮搬到场上晒;北头的王爷爷缺柴火,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帮他砍柴火。
“张大爷,您这仓缝得用新泥补,” 张大哥拿着泥抹子,往仓缝里抹泥,“补完再晒两天,就不漏了,粮食存里头也放心。”
张大爷端着茶水过来,笑得满脸褶子:“谢谢你们,不然俺这粮食冬天得受潮。”
刘婶帮李奶奶晒稻子,她把稻子摊得匀匀的,时不时翻一翻:“李奶奶,这稻子得晒透,不然容易长霉,晒透了存起来,冬天吃着也香。”
李奶奶拉着刘婶的手,眼里含着泪:“你们真好,比俺自家娃还贴心。”
小石头也跟着帮忙,他帮张大爷递泥块,帮李奶奶捡稻子里的草屑,虽然力气小,却跑得满头汗。“俺也能帮老人干活啦!” 他笑着说,脸上的泥都没顾得上擦。
帮完老人,大伙还把新收的粮分了些给老人 —— 秦国的麦粉、楚国的稻米、鲁国的豆子,每家都收到满满一袋。王爷爷捧着粮袋说:“谢谢大伙,今年冬天不愁吃了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公孙矩看着这热闹的场面,笑着说:“古人说‘邻里相帮,冬日不凉’,咱这就是,不管哪国的人,凑在一块